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经济的命脉,当前全球日需求量维持在1亿桶左右,近年来价格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然而最新市场分析显示,未来油价可能面临大幅下行的压力。
摩根大通周一发布全球原油市场展望报告,预测2026年至2027年间,WTI原油均价将维持在每桶53至54美元区间,较当前约58.8美元的价格有所下滑。该机构指出,这一预测是基于需求上升与产油国自愿或非自愿减产所达成的平衡态势。

报告同时发出警示,如果主要产油国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2027年全球石油市场将面临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布伦特原油均价可能跌至42美元,并在年底进一步下探3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两年后油价或将从当前水平腰斩,这种情况在原油市场中实属罕见。
不过,这一极端预测的实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现实情况中,欧佩克等产油国组织不太可能坐视油价持续下跌,很可能通过联合减产来稳定市场。然而,尽管减产措施能在短期内支撑价格,全球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或将持续存在,各产油国的财政收入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乏力的深层原因正悄然转变。除地缘政治等传统因素外,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特别是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持续推进已显现实质效果。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9.2%。

具体来看,水电装机4.4亿千瓦,风电装机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7亿千瓦。今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79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9.7%,这一数字已超过同期第三产业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到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3.7%,较去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这两项新能源发电的增量达到2470亿千瓦时,甚至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的总增量。这一趋势表明,新能源正在加速替代传统能源,这将对全球石油需求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