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日题材游戏《斗虎》近期公布了首支实机演示预告片,该作由一支仅6人的小团队开发,以东北抗联为历史背景,具体的游戏剧情暂时没有公布,预告片长度较短,只展现了一部分战斗以及台词,但从中已经可以窥见一斑。
从预告片看,《斗虎》在玩法上更加强调近身搏斗而非对枪,当有玩家问到是否会做成类魂而非拉大栓射击时,主创明确表示“不魂,硬核割草”,在游戏类型上可能比起《只狼》的高难度硬核挑战会更加接近侧重于《真三国无双》的爽快战斗体验。
游戏以近战格斗为核心,当有人问及是否会在游戏后期添加对枪功能以及如何做平衡的问题时,官方回答“抗联物资匮乏,我们尽可能还原”,合理预测游戏当中可能会存在部分枪战内容,但不会是主要部分。另外游戏还计划加入“手撕鬼子”等戏剧性情节,并支持东北话切换,凸显地域特色。
相较于主流抗日题材游戏,《斗虎》的“硬核割草”定位与传统的写实风格或严肃叙事形成差异。例如,同类现代战争游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侧重历史还原,第二类是侧重战术rts,第三类是第一/三人称射击游戏,而《斗虎》更注重动作体验和夸张表现,这一步走的很巧妙但也很危险,巧妙在同赛道竞品很少,危险在抗日奇侠已经在电视剧领域证明试图在现代战争当中强调近战是会招到群嘲的,结合其硬核割草的定位在后期时难免会遇到数值膨胀的问题。
其小团队开发的背景也使其与大型商业作品在资源和规模上存在差距,但灵活的创意和特色功能(如方言支持)可能成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与国内外动作游戏相比,它试图在“割草”爽快感和历史题材间找到平衡,而非单纯追求高强度挑战或纯娱乐化,这个平衡的把握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因为抗日题材本身自带历史厚重性和民族情感,容易引发以下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娱乐化历史与战争的风险,如“手撕鬼子”等情节可能削弱历史的严肃性;第二,噱头与真实的平衡,比如宣传片中在冰天雪地穿红色旗袍的女性;第三,民族情感与市场接受度,国内玩家可能对题材有较高期待,而国际市场则可能对文化表达和叙事方式存在理解门槛。
《斗虎》通过“硬核割草”和本土化设计展现了抗日题材的新方向,其小团队创新值得关注。但如何协调历史真实性、娱乐性及情感表达,将是其成功的关键。最终市场表现还需视正式版的质量和受众反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