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最近有关苹果AirPods Pro 3的续航宣传,其在海外版本标榜"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的"朝九晚五"续航到了中国区则悄然变为了"从早到晚,都能畅快听",两个广告词的差异,着实是让人忍俊不禁啊!
不知道你们看到的时候笑没笑,反正我是笑了,毕竟会心一击都出来了,再不会心一笑就不礼貌了。以24年为例,中国职场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约48.7小时,不包含午休时间,基本上是单休八小时的水平,要知道,这里的职场人是不包括外卖小哥等人员的,算上他们的话,预计可能在单休不变的前提下将工作时长提高到十小时。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咨询公开 - 国家统计局)
于是面对着这种当地文化,苹果通过深度赋能本地化打法,精细化拆解各区域用户心智,以差异化营销组合拳打通认知链路,实现价值转化最大化,最终反哺品牌生态闭环,形成跨文化势能沉淀。
别问,问就是落地,赋能,共创,共建,分发,支撑,抓手,体感,感知,方法论,融合,调性,心智,解耦,拆解,集成,打法,解法,沉淀,对齐,拉齐,对标,对焦,拉通,打通,打透,吃透,颗粒度,迁移,分层,漏斗,闭环,战役,落盘,组合拳,合力,体系,心力,赛道,痛点,生命周期,履约,引爆点,串联,价值转化,链路,纽带,矩阵,协同,反哺,点线面,认知,强化认知,强化心智,击穿心智,下钻,挖掘,交互,兼容,包装,附能,响应,刺激,规模,重组,量化,宽松,资源倾斜,完善逻辑,抽离,打法,发力,精细化,闭环,布局,商业模式,联动,场景,痛点,落地,聚焦,跟进,方法论,迭代,快速响应,影响力,价值,细分,垂直领域,维度,颗粒,定性定量,聚焦,去中心化,关键路径,接地气,梳理,输出,格局,生态,沉淀,结果导向,话术,体系,对齐,同步,认知,分享,去中心化,勾兑,流程,感知度,加速,用户画像,打磨,摸索,提炼,玩法,反哺。
说回苹果,其实苹果的这种宣传策略并非偶然,如今的这一切正得益于苹果公司四十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渐磨练出的生存智慧。
回望1976年4月1日,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创建了苹果公司。当时手工组装的Apple I主板仅能连接外置显示器,却奠定了苹果创新基因的基石。1984年,苹果推出了革命性的麦金塔电脑,并配以那个堪称广告史上经典的《1984》广告,基于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1984》描绘了一个被"老大哥"控制的灰暗世界,一位年轻女性用大锤砸碎屏幕,象征打破旧秩序。(广告中所谓精神控制者的“老大哥”,就是指当时在PC界如日中天的IBM)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营销以大胆和反叛著称,甚至带有一些挑衅意味。1985年,苹果仿照《1984》拍摄了新广告《旅鼠》,内容是身着深色西装、被蒙住双眼的企业管理者(将蒙上眼睛人比作是旅鼠,手提的电脑意指IBM)一个个迈向悬崖集体自杀,试图再次激起人们对IBM的反感,然而却弄巧成拙,恶评如潮。也正是在这一年,乔布斯因为在公司的政治斗争中失利,被迫从自己创建的公司离职。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推出了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想)广告活动,广告由广告公司TBWA创作的。这一口号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宣传,更是苹果品牌哲学的宣言。乔布斯时期的苹果营销策略总是大胆而具有颠覆性,他们可以不直接展示产品,而是讲一个能深刻共鸣的故事;巧妙借用广为人知的文化元素;制造冲突与英雄设定;选择时机和平台制造稀缺性和话题性,该广告堪称是苹果公司的巅峰之作。
进入库克时代,苹果的营销策略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转变。随着苹果成长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其营销策略从乔布斯时代的"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逐渐融入了更多实用主义和本地化考量的元素。近年来,苹果越来越展现出其对不同文化语境的敏锐感知和适应能力。
除了中国的"加班文案"调整,在韩国,苹果也因为当地特殊的符号禁忌,将官网的"捏合手势"替换为静态手机特写。这个变化源于该国某些群体对手势的特定解读,苹果选择避开潜在争议,毕竟苹果手机在韩国市场的本就式微,任何符号争议都可能导致巨大损失。
苹果近年来的宣传策略调整也体现在对产品功能的描述上。2025年,苹果悄然修改了iPhone 16系列的全球营销标语,从"Hello, Apple Intelligence"更改为"Built for Apple Intelligence",并显著缩小字体。这一变化被外界解读为应对人工智能功能多次延期的策略,显示出苹果在管理消费者预期方面的谨慎态度。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苹果的营销演变反映了科技公司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早期苹果的广告更加普世化,强调产品功能和设计理念;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区域市场的文化敏感性和社会语境。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苹果作为跨国企业的成熟,也揭示了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深刻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购买产品功能,更是在购买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象征。
苹果的营销策略始终保持着一些核心元素:极简主义的美学追求、情感共鸣的叙事方式、以及精心营造的稀缺性和期待感。即使在今天,苹果新品发布仍然能够引发通宵排队的现象。2025年iPhone17首发日,北京三里屯早上7点就有数百人排队等候,线下门店严格控制取货批次,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感让抢到首发的用户自发成为品牌传播节点。
从一家车库作坊到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苹果的营销策略既保持了某种一贯性,又不断适应着变化的世界。从《1984》的反叛到"Think Different"的理想主义,再到今天的本地化精准对齐,苹果证明了营销策略与其生存智慧之间的强关联。苹果的这种全球化思维与本地化执行的平衡,或许正是苹果能够在不同文化市场中都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